• 您好!欢迎来到资本论财经网!
  • 用户名:
  • 密码:
  • 注册账号
资本论财经网 > 评论 > 观察家/旁观者 >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靠新的龙头企业崛起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靠新的龙头企业崛起
http://www.zibenlun.cn 日期:2013-01-02 00:02:12 作者:邹艺湘 来源:资本论财经网
  1. 股市下跌只是为了迎接新的龙头
  
  新龙头只会在两个领域产生,第一是在传统行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以淘宝网和民生银行为代表;第二是在新兴产业中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以比亚迪为代表。淘宝网改变了传统的商品零售模式,并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二手商品市场;民生银行正在改变传统的商品批发模式尤其在农产品批发方面,也在改变资金“批发”模式。淘宝带来的便利公众已经体会到了,民生组织的商业合作社在今年春节期间也会开始起作用,可以预见今年春节的年货供应比往年更充足,价格也更平稳,因为批发商们比往年信息更灵通资金更宽裕。 
  
  万科的“住宅工业化”模式摆脱了中国传统房地产业靠土地升值的模式,让万科可以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扩张到全国各地,只要有高铁站的地方就可以有万科。因为不依赖土地升值,所以万科不必占用大量资本金屯地,可以集中精力培养人才用于策划组织和管理地产项目,可以与各地政府的城投公司合作靠输出品牌、标准和管理制度取得现金回报。在今后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预见万科的业务还会继续高速成长,并且现金流会越来越好,当然也会让千百万客户和股东受益。万科是城市化的贡献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比亚迪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先锋,比亚迪的公交电动化将改变大城市的生态经济系统,将创造一个数万亿产值的新市场,并且将改变全球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的格局。这是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以后第一次在新兴产业方面领先世界,并且短期内还看不到分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国人不相信并不奇怪,毕竟我们落后几百年了,不习惯也没有勇气做世界第一了,站惯了不想坐了。不止是中国,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落后所以不敢想,因为不敢想所以落后,恶性循坏的结果就是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永远为跨国企业打工。 
   
  2. 万科值15元,民生银行值20元,比亚迪至少值100元
  
  万科和民生的市盈率都应该在15倍左右,因为它们今后十年之内的EPS年化增长率都能保持在15%以上。万科2012年的每股盈利不少于1元,所以合理价位应该在15元;民生银行2012年的每股盈利不少于1.3元,所以合理价位在20元左右。龙头企业不一定是行业中最大或短期利润最高的企业,而是那些顺应历史潮流领导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它们的股票估值也是行业内其它企业估值的标杆,而不是相反。更直白点说,万科股票的定价不需要考虑别的地产公司,但其它的地产公司定价必须要考虑万科;民生的股票定价不需要考虑其它银行,但其它银行的定价必须要考虑民生;比亚迪的股票定价不需要考虑其它汽车厂,但其它汽车厂的定价必须要考虑比亚迪。 
  
  比亚迪真正值钱的东西是电池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尤其是公交电动化和分布式储能电站,在这些技术的背后是王传福十几年培养出来的上万名工程师,这是持续创新的基础。比亚迪的传统业务并无特别吸引之处,但是为它的新兴业务打下了制造业的基础,科技 + 制造才能让比亚迪在一个数万亿的市场中独占鳌头,这才是巴菲特真正看重的地方。所以,不习惯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巴菲特才坚定投资并持有比亚迪,并且涨了十倍不卖。在巴菲特看来,比亚迪的传统业务可能值十元(所以在8港元买入),但核心技术 + 制造能力肯定不止值一百元(所以88港元不卖)。投资比亚迪关键是要买得便宜拿得长久,做反了就会亏钱。 
  
  比亚迪的估值不能用今年或者明年的PE来计算,更不能把各部分业务分开来计算。一栋没有盖好的摩天大楼不能用当前的租金回报或所用建筑材料的成本来定价,最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区位”价值,也就是“地段、地段、地段”。比亚迪世界领先的电池电动车和储能技术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比亚迪占住了最好的地段,所以它的定价要先计算行业价值(数万亿),再计算企业价值(至少数千亿),再除以股数得到每股估值(至少100元)。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都是这么定价的,初期是否盈利并不重要,市场前景和在市场中的地位最重要,其次是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持。所以国家开发银行给比亚迪的三百亿授信很及时,消除了比亚迪最大的隐患,也加速了公交电动化进程。 
  
  里昂和瑞士信贷看不到比亚迪的核心价值也不奇怪,因为法国香水和红酒,瑞士钟表和巧克力靠的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没有多大关系。但是,高盛的分析员也看不到比亚迪的价值就特别奇怪,也令人费解。美国的高级科技企业独步全球,华尔街功不可没,高盛更是技压群雄,从微软到苹果到谷歌几乎每一家美国成功地高科技企业背后都有高盛的身影,说高盛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保姆也不为过。然而,高盛亚洲的分析员也像里昂和瑞士信贷一样把比亚迪世界领先的电池电动车和储能技术定价为零,这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这些技术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高盛的分析员看不到这点,不论是因为水平低或者别的什么原因,都不应该留在高盛,因为这不止是在侮辱高盛人的智慧,也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力。 
   
  3.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费雪(Philip A. Fisher,1907-2004)的成长股理念
  
  熊彼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创新,费雪从投资的角度研究企业的成长,其实他们所要寻找的是同一个“宝贝”——能够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高成长的企业,也就不会有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创新”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经济仍然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保持“增长”,但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资源枯竭和萧条,直到有新的企业“创新”出现,经济才能继续发展。 
  
  与熊彼特一样,费雪最关心企业的“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因为这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才能保持长期成长。费雪认为,卓越的投资者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能够不盲从当时的金融圈主流意见,也不会只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当时盛行的看法。相反,投资人应拥有更多知识,应用更好的判断力,彻底评估特定的情境,并有勇气,在判断自己是对的时候坚持。费雪认为在股市中获得丰厚回报的关键是长期持有成长股,他本人和他的传人巴菲特的实践也充分验证了他的先见之明。 
  
  美国股市之所以能从金融危机中最先走出来,主要得力于以苹果为首的美国企业的“创新”;而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中国股市却迟迟不能走出困境,根源就在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投资者找不到亮点,感觉不到投资的冲动。当然,作为经济学家的熊彼特和作为投资家的费雪看待“创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熊彼特所说的“企业”是指“企业界”,是泛指的,而费雪关心的是他所投资的企业,是特指的。但是,没有点哪有面呢?没有一哪有二呢?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如果没有一,当然也就没有无穷。 
  
  好在中国股市已经有了三,比亚迪民生万科就是熊彼特和费雪共同寻找的“宝贝”——能够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三家企业的快速成长必然会带来汽车、金融和地产行业的变革和中国经济转型,也会带动中国股市进入长期上升通道。虽然熊彼特和费雪都已经不在了,但是费雪的传人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虽然巴菲特声称,“我的投资理念,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费雪。”但是他又说:“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显然,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是兼顾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和费雪的“成长股”理念的。 
   
  4. 中国投资公司应该投资中国的未来
  
  中投公司当初成立的目的可能有三个:一是发行1.55亿特别国债吸收流动性,二是收购汇金公司并继续金融业改造,三是尝试海外投资为外汇储备管理开辟新的途径。从结果来看,第一个目的是不必要的,第三个目的是失败的,只有第二个目的是延续了汇金的成功,并且还在继续扩大战果,将来还会更成功。从国家理财的角度来看,中投需要战略转型,否则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保留汇金就够了。 
  
  汇金的成功是在市场极度不看好中国银行业前景的时候,有人看到了它的战略价值。建行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曾跌破发行价(2.3港元),但也有基金大把买入,我问过这些买入的基金经理他们买入的理由是什么,他们说,如果中国经济好,银行一定好。中投本来在海外也有这样的机会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美国的优质资产极度低迷,因为所有人都缺现金,而中投手上有大把的现金,如果中投大量买入美国银行、高盛、IBM和石油公司的股票一定是可以赚大钱的,但是中投显然没有那么做,反而是在市场平稳以后才四面出击。这是典型的散户思维,用这种方法中投不可能在海外赚到钱的,因为中投的资本金是人民币特别国债,既要付利息又要承担汇率损失。 
  
  中投成立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7.7,现在是6.3,几年之后我们会见到5.0,加上每年超过4%的利息,中投几乎没有可能在海外赚到高于资金成本的收益,即使巴菲特也难以做到。借人民币到海外投资在正常情况下是赚不到钱的,除非有特殊的机会如金融危机,或者投资对象有特殊的技术做同行业并购。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海外资金要进入中国,中国才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借外币买人民币资产是顺水推舟,借人民币买海外资产是逆水行舟。 
  
  中投应该移植汇金的成功模式到其它行业,投资那些市场短期不看好但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比如说,地方融资平台、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重型机械,等等。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大部分都是非常优质的基建项目,但短期内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中投如果收购这些项目长期的回报一定会很好,就像当初的汇金投资困境中的国有银行一样。中投应当调整战略,减轻海外资产尤其是日本资产的比重,增加在国内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这比投资日本的什么电力公司或英国的机场回报要好得多,投资于人口下降经济下沉的国家的基建怎么能赚钱?还要考虑汇率风险!投资于中国的未来才是中国投资公司的使命,也是成功之道。 
   
  5. 平安的目标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中信证券的目标是高盛(不是高盛亚洲或高盛高华)
  
  平安保险和中信证券都是改革开放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国内顶级金融机构,都遇到了继续发展的瓶颈,都想通过“国际化”来获得顶级金融技术。然而,靠收购三流或者五流国际金融机构又怎么能获得“顶级金融技术”?金融行业也跟制造业一样,核心技术要靠自己培养人才,不可能靠花钱高价买来,如果要花钱买,也应该高薪聘请顶级金融人才来培养自己的团队而不是花钱买三流金融机构。富通和里昂相比平安和中信证券,除了法语水平更高以外,在其它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花高价购买的目的何在? 
  
  平安保险和中信证券需要的是顶级投资人才,没有顶级投资人才,大型金融机构很难在风险与回报中达到平衡,即使大如花旗银行也可以土崩瓦解。掌控几千亿上万亿的资金需要天赋、知识、经验还有超人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人不会在国外三流机构中找到,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顶级金融人才不需要委曲求全的。相反,平安保险和中信证券内部却可能不缺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因为它们网罗了许多国内最优秀的年轻人,这些人只是因为缺乏高人指点和历练的机会难以脱颖而出。 
  
  平安保险和中信证券为什么不各投100亿到比亚迪(或三一重工),跟着巴菲特学习如何投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跟高手学习才能有进步,跟低手厮混只会越混越差。平安保险和中信证券是国内顶级金融机构购,他们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金融业和其它行业的成长,因为企业家是需要金融家支持的,而金融机构更上层楼的关键也在于帮助企业更上层楼而不是靠兼并更多更差的金融机构。顶级企业家和顶级金融家是孪生兄弟,没有一个也就没有另一个,没有JP摩根和爱迪生就没有通用电气。如果微软和苹果没有高盛和摩根,如果高盛和摩根没有微软和苹果,结果会怎样?美国股市可能会像中国股市一样!!! 
  
  平安保险的200亿人民币泡汤了,中信证券投资里昂的12亿美元如果能拿回来2亿美元就算不错。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已基本结束,所以巴菲特早已经在增持银行股了,但是对欧洲和亚洲金融业的影响还没完,原因在于美国对坏账的处理方式与欧洲和亚洲不同。美国是按市场价(mark to market)一次性撇账 欧洲和亚洲则采取长期投资处理手法(hold to maturity)维持账面资产,这是我四年前建议中投入股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但一直坚决反对中资收购欧洲金融企业的根本原因。 
  
  汇丰出售平安的股权,一方面是不看好平安的前景,因为平安在投资方面的水平会阻碍它的长期发展,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汇丰要平衡其它“长期投资”的亏损。汇丰投资平安是赚钱的,可以“卖子救母”,其它欧洲金融企业呢,就只好把自己卖掉了,中资金融巨头当然是最理想的“冤大头”。如果有欧洲金融机构倒闭,我一点不会奇怪,他们并没有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也没有提升经济研究和投资银行业的水平,而是想通过卖“金融鸦片”的方式不断从中国赚钱,这条路是走不远的。平安的目标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不是富通;中信证券的目标是高盛,不是里昂证券。 
   
  6. 沪深300的合理估值是4000点
  
  A股的总市值不到国内GDP的一半,而全世界的股市总市值和GDP的总量大体上是一比一的关系,所以沪深300有翻一倍的潜力。当然,股市不可能在没有结构性改变的情况下升到4000点,股市结构的转型会先于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正是股市的美妙之处。投资股市就是投资未来,未来前景看好的股票必然会先涨起来,并且带动同行业和相关的股票涨起来。虽然过去几年中国股市熊冠全球,但民生银行已经创四年新高了,按今天(2012.12.7)的收市价计算,民生银行2012年的PE仍只有5倍,还有两倍的升幅的潜力。 
  
  资本市场对银行股望而生畏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什么扩张这么快,这里面是否隐藏着巨大风险?
  
  第二、地方融资平台的窟窿到底有多大,如何化解?
  
  第三、一个只有银行和白酒赚钱其它行业都亏损的经济体系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 
  
  这三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经济学家、分析员和基金经理,因为现有的金融和经济理论并不能解释,所以纠结。如果从国家理财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其实是不难解释也不难解决的。 
  
  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目的都是让“钱”和能变成钱的资产保值升值,国家理财也一样。国家理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是可以“印”钱的。当然,钱印多了资产价格会涨,相对于其它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实际的财富并没有增加。所以,国家理财的最高境界是可以一边印钱,一边印资产。比如说,修一条公路到山区把山里的木材运出来,就相当于“印” 资产。 
  
  比这个更容易的是,如果全国的农民房和城市小产权房上市交易,就相当于“印”出几十万亿的资产。技术进步,尤其是能源技术的突破,是另一种形式的“印”资产。如果光伏发电的成本低到不需要财政补贴,那么,建光伏电站就相当于印煤炭,印石油,印天然气。能源与交通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是过去三百年世界经济发展超过此前三千年的主要原因。国家印钱用于这些方面,是国家理财的最高境界——一边印钱,一边印资产——国家财富快速上升,却不带来物价快速上涨,也不带来货币贬值。 
  
  相反,如果国家印钱被用来把楼价从每平米一万元炒到十万元,然后到银行再按揭把楼价炒到百万元,这是国家理财的最差境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增加资产供应,只是提高了商业和生活成本,结果是楼价物价快速上涨,最终被迫收紧银根造成银行破产和金融危机。自1930年以后的所有金融危机,不论是日本、东南亚、美国还是西班牙,都是房地产按揭惹的祸。同样是印钱,用于不同的目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这是令当今经济学界困惑的问题,根源在于弗里德曼和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的货币数量公式中没有考虑到资产价格问题,更没有考虑到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存在。 
  
  任何金融难题,说到底是钱的问题。对于现代中央银行体系来说,钱并不是问题,怎么用钱才是问题。这既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7. 为什么国内银行的资产增长那么快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几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比较快,明显快于GDP 的增长速度,许多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由此推断货币“超发”,并根据费雪和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公式计算出货币超发了XX万亿,并且断言中国必将出现恶性通胀,因为弗里德曼说了"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既然相信恶性通胀必然发生,下一步必定是货币紧缩,泡沫破灭,银行破产,金融危机,经济崩溃。 
  
  可是通货膨胀在哪里呢?我们所见到的是物价指数不断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大家只看到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却没有留意资产供应量的增加更快。资产供应量不止包括新增的生产能力,也包括存量资产的激活。一条公路激活好几个县,一条高铁激活好几个省,交通系统的完善使得人财物能在一个更广大的市场中调配,使得原本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地忽然身价百倍。这种现象在美国是不存在的,美国的存量资产是充分市场化的,而中国的存量资产市场化过程还需要很多很多年,“市场化”或“货币化”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许多人却被它的成果吓坏了,被“100万亿M2”吓坏了,这是经典的叶公好龙现实版。 
  
  货币供应量和资产供应量同时快速增长,不一定马上带来GDP的同步增长,因为GDP 核算的是“ 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 ,所以,当年盖的楼会计入GDP,但以前几十年盖的楼都不计入GDP,可是它们是实实在在的资产,只要拿了产权证就可以买卖也可以到银行抵押。 银行不止做当年盖的楼的生意,银行不在乎这个资产是当年生产的还是十年前生产的,关键是这个资产可以在市场上卖出钱来。所以,烂尾楼是计入GDP 的,但银行不想要;北京二环内百年的四合院不计入GDP,但只要有产权证,银行趋之若鹜。 
  
  换句话说,银行做的是货币和资产的生意,当货币和资产供应量的增长快过GDP 的增长时,银行的资产和利润的增速快过GDP的增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银行资产这种快速膨胀是否会隐藏巨大风险,那就要具体分析银行的资产结构。如果包括大量的N 套房按揭,风险肯定是非常之大的,99%的银行倒闭都是这个原因;如果银行资产中包含大量铁路和公路贷款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一点,这个就是所谓的“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 
   
  8. 地方融资平台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主要是“铁公基”,这些项目是地方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早建早受益,晚建成本更高。在金融危机时期搞“铁公基”是正确的策略,问题是,很多项目建成后的现金流不足以偿还银行利息,怎么办?而出现这种问题的恰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卖地可能也不好卖,城投债也轮不上或发不出去,怎么办? 
  
  银行的处理方法很可能是借新还旧利息资本化,变相投资铁公基,这不会影响银行的利润但会影响银行的现金流。考虑到银行还有二十多万亿现金(超过A股总市值)以准备金和央票的形式藏在央行的地窖里,所以,不论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是五万亿还是十万亿,因此而带来银行系统危机或金融危机的概率等于零。并且五年或十年之后,现在的铁公基项目都会变成优质资产,越是落后的地方,铁公基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益越大。 
  
  一个地方之所以落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交通不发达,从来没有一个交通发达的地方经济是长期落后的。古代的城市一般都在江边,因为当时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后来有了.铁路又产生了一大批城市,像湖南的娄底就是因为湘黔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后来有了高速公路,当然有更多得城市发展起来了,最典型的是东莞,完全是依托广深高速发展起来的。
  
  1997年广深高速通车的时候我去跑过一次,路上只看见几辆大巴和货车,当时没有人相信广深高速会赚钱,很多人相信胡应湘的合和公司会破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胡应湘还真的说过愿意把合和公司卖给中资公司,中国海外的孙文杰先生还真的去找胡应湘洽谈收购的事,但胡应湘真要卖的时候又舍不得了,因为那是他十几年的心血和事业。 
  
  十五年后的今天,再去跑广深高速的话,经常会像市内一样塞车。 广深高速总投资约十五亿美元,现在每年收入超过三十亿人民币,后面还有十五年哦!当然,不是每一条高速公路都会像广深高速那么赚钱的,但是绝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在开通之后五年都会赚钱,十年之内不赚钱的高速公路在中国是很难找得到的,如果不赚钱一定是因为腐败,不会是其它原因。因为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高速公路会创造自己的需求,高速铁路也一样,只是需要等一等而已。 
  
  对于面临五亿农村人口要进城的中国来说,对于二十万亿银子藏在地窖里的中国银行系统来说,地方融资平台只有腐败风险,没有经济或金融风险。 
   
  9. 一个只有银行和白酒赚钱其它行业都亏损的经济体系是否可持续?
  
  答案是,经济还可持续增长很多年,但民富国强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汽车行业入手。中国现在每年的汽车销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并且还会继续增长,十年之后中国的汽车拥有量肯定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只要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中国的经济就会继续增长,但是中国人会因此而富裕起来吗?中国会因此而强大起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并且更有可能走向反面。原因在于,中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完全是由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的作用是买办。中国的汽车市场救活了通用,养肥了大众,延续了丰田本田日产的风光,但是在A股上市的上汽、一汽、东风、广汽过去从未给股东赚过钱,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如果按这种模式发展下去,中国的汽车销量还会继续增长,中国的GDP还会继续增长,中国的财富还会继续外流,中国的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中国进口的石油会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和传媒中代表外资利益的势力会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官员和百姓会越来越以买外国品牌为荣,中国会越来越拉美化,富强从何谈起? 
  
  按某些天真或者不天真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是因为中央政府干预太多,如果真的是这样,北洋时期中国应当出现福特汽车通用汽车通用电器,当今的现代汽车也不应该出现在南韩而应该出现在香港。可事实是,北洋时期中国连火柴都生产不出来,所以叫“洋火”;香港年年被评为经济自由度世界第一,楼价和富豪的财富不断增长,但是连一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毛都见不到,居民的收入十年不变。 
  
  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核心,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必须从汽车工业抓起,中国只有全力以赴发展新能源汽车才能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产业升级问题,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可能做到民富国强。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殖民地能富强的,未来也不会有。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不在流动性过剩,不在通货膨胀,不在地方融资平台,不在银行坏账,而在于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林毅夫先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观察和研究,关注中国经济和股市长期发展的人士可以参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的公交电动化,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从深圳开始一点不奇怪,过去三十年都是这样的,这是深圳特区的使命,它就是为改革开放而生的。  
 
【免责声明】本文《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靠新的龙头企业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资本论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靠新的龙头企业崛起》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直接点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网友评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靠新的龙头企业崛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资本论财经网保持中立

更多资本论•股票